清朝太宗皇太极去世后,王位的继承一度成为清朝宫廷内外的焦点。皇太极的长子豪格,作为唯一成年且拥有军事功勋的儿子,按理说是继位的最佳人选。更何况,豪格不仅在家族中地位显赫,还担任了正蓝旗旗主,实力相当强大。理论上,这一切似乎注定他能够稳坐皇位。然而,豪格却因一时的失误而失去了机会,失去的不仅是皇帝宝座,甚至连摄政王的位置也与他擦肩而过。
最终,六岁的异母弟福临继位为皇帝,而多尔衮,这个曾与豪格争夺皇位的对手,却凭借手握大权成为了摄政王。纵观整个事件,豪格的处境变得极为危险,局势对他而言愈发严峻。那么,为什么豪格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,依然失去了皇位?他与皇位擦肩而过后又迎来了怎样的命运呢?
展开剩余84%在清朝实录中,清太宗皇太极的死被简单记录为“无疾而终”,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。皇太极的去世并未经过任何准备,他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。此时,清朝并没有父死子继或嫡长子继承的制度。实际上,皇太极也是通过兄弟们的推举才成为了帝王。因此,皇太极去世五天后,朝中的几位重要王爷开始在崇政殿商讨下一任皇帝的人选。
在当时的局势下,豪格显然是最具继位资格的。作为唯一成年且具军事声望的儿子,豪格自然成为了最有可能的继承人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豪格事先与皇太极生前的亲信,索尼和鳌拜等两黄旗的重臣进行了商议,并达成一致,准备推举他为皇帝,而年幼的福临则会被立为太子。毕竟,皇太极生前对福临宠爱有加,且福临年纪较大,是五宫福晋所生的皇子中的长者,这为福临的地位奠定了基础。尽管豪格有望继位,但他们计划的立储安排却始终无法摆脱“退而求其次”的尴尬局面,这一决定最终为豪格的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与此同时,尽管清朝的王爷和贝勒众多,但豪格的竞争对手并不多,主要是他父亲的十四弟、多尔衮。多尔衮依靠着他与阿济格、多铎兄弟的联合力量,掌控了两白旗,拥有一定的军权。崇政殿的会议刚开始,鳌拜等人便提议必须立皇太子为皇帝。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指出应由豪格继位,但这时豪格几乎已经是唯一的选择。然而,未曾料到,多尔衮出乎意料地出面反驳,直接命令鳌拜等人退下。
接着,多尔衮的亲兄弟们阿济格和多铎迅速提出,由多尔衮继位,或是由年长的礼亲王代善接任。这时,代善已年逾花甲,早已退隐在家,根本不想再涉足朝政。见代善没有意向,豪格也许想到了“三辞三让”这个传统,于是他谦辞道自己不胜重任。然而,豪格的“谦辞”并未得到其他王爷的响应,甚至连曾经商议过此事的亲信大臣们也没有挽留。于是,豪格自愿放弃的局面,恰恰为多尔衮的逆袭提供了机会。
就在这时,殿外的鳌拜等人开始威胁说,如果不立皇太子继位,他们将会以血溅崇政殿来表达忠诚。这一威胁,显然让多尔衮感受到了压力。经过短暂的沉默后,多尔衮终于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:既然豪格不愿继位,那就由年幼的福临继承皇位,而自己辅佐他。这一提议,既符合鳌拜等人的要求,也为多尔衮争取到了掌控实权的机会。这样一来,豪格的梦碎,成了众人意料之外的结果。
豪格的失败,也源自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。豪格的为人温和,缺乏果敢和强硬的性格,这使得他无法得到朝中大臣的真心支持。他似乎过于谦逊,缺乏像父亲皇太极那样的魄力和威慑力。甚至有一些传教士曾评论过他性格温柔,无法在权力斗争中立足。豪格若能拥有更坚定的决断力,或许局势会大不相同。
然而,除去性格因素,豪格的失败,还与他父亲皇太极的偏爱有关。尽管豪格是皇太极的嫡长子,但皇太极并未将他视为唯一的继位者。相反,皇太极更青睐福临这个年幼的儿子,甚至有意培养他为接班人。豪格身为嫡长子,虽然享有军事权力,但从未被视作必然的皇位继承者。皇太极的态度,无疑给了多尔衮以及其他王爷们更多的理由,最终导致豪格的失位。
此外,豪格的失败也与他与多尔衮的关系密切相关。两人不仅在皇位继承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,豪格的亲信和支持者逐渐转向了多尔衮的阵营。多尔衮的权力逐步扩大,最终他成功掌控了清朝的政权。虽然豪格在四川大胜后回京,但他并未因此获得应有的奖励。相反,多尔衮以各种借口将他囚禁,并最终在狱中死去。
豪格死于狱中,年仅40岁。他的死因至今存在争议。有人认为是多尔衮命令处决,也有人认为他在监禁期间遭受了非人折磨。尽管豪格曾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,但他最终的命运却如此凄凉。
豪格的一生,如果能如他的父亲皇太极所期望的那样,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,或许会过得比历史给他安排的更为顺遂。甚至,如果他能够像代善那样不与权力为敌,仅仅专注于自己的军事成就,他或许能够避免卷入这场皇位之争,活得更加潇洒。
豪格的失败,是由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——既有性格上的缺陷,也有父亲皇太极未及时确立他地位的错误判断,更有政权斗争中多尔衮等人的算计。最终,这场皇位之争成了他悲剧一生的起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